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商家始终面临一个核心问题——流量。因为流量的增加意味着更高的曝光率和交易量。
品牌和商家必须应对各种形式的流量,包括实体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中络绎不绝的顾客,以及线上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带来的流量。
在集中的电商平台上,商家可以获取自然流量、付费广告流量和促销活动流量等多种流量资源。为了在公共平台上获得曝光,商家需要支付费用并遵守平台规则,例如投放广告、参与付费或免费活动,以及根据搜索规则获取自然流量。广告投放是商家获取公共流量的关键途径,在持续吸引流量和促成交易的过程中,商家需要不断投放广告,吸引用户进入其店铺,并通过运营实现用户留存、转化和复购。
商家若要在实体店吸引客流量,必须支付租金给购物中心或商业区。
公域流量指的是外部生态所拥有的流量,这些流量不属于品牌自身,品牌无法直接控制或反复触及。刘润在《五分钟商学院》中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公域流量就像自来水,流量自然而来;而付费流量则被形容为高价水,只有支付高价才能获得。愿意支付更高租金的商家可以占据有利位置,而竞价排名中出价更高的人将获得特定关键字的使用权。只有付费,才能吸引用户。一旦停止支付,流量就会中断。
私域流量则像井水,需要投入高昂成本来打造,但使用起来是免费的。创建一个公众号,就像是挖一口井。初始投入虽然艰难,成本也相当高。当自来水价格低廉时,挖井可能不是迫切需求。但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增长和水价的上涨,一些人开始认真考虑:这些花费足以支持我挖一口井了。
每天都有用户访问线上平台、线下商场和沿街商铺,这些用户并不属于任何特定商家,而是属于公共领域。若想吸引这些公共领域用户,商家必须支付一定的流量费用。
开设线上店铺时,商家需要购买广告位并支付平台佣金等费用,这些支出实际上是商家在公共领域、各个平台购买流量所需的成本。
开设实体店铺时,地段租金相当于在公共领域、商场或商业区购买流量的花费。这种流量就像水流,必须付费才能持续供应。不付费,流量就会停止。
公域流量存在于各种平台的属性之中(例如电商平台的销售属性、抖音和快手的内容属性、微信的社交属性,以及线下商圈的属性等),这种流量与商家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只有当商家将用户引流到自己的平台,建立私域用户池(例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个人微信号以及企业微信号等)时,才能与用户直接建立持续联系。
那么,什么是私域流量呢?腾讯智慧新零售提出的标准是:私域流量指的是品牌或运营方从公域流量平台或其他来源获取的用户流量,具有长期反复触达、持续影响、标签属性、可精细运营、商业价值或长期品牌价值的特点,实质上是可以以低成本甚至免费持续挖掘价值的用户群体。
私域流量的本质在于回头客,即企业或个人自主拥有的流量,可以多次免费触达用户。
品牌商家和渠道商家,在线上或线下,都会关注流量的来源。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区别在于商家对用户的控制和触达成本。当公域流量成功转化为私域用户池时,公域和私域形成相互关联的情况,即“你的公域是我的私域”和“你的私域是我的公域”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品牌自己经营的公众号和粉丝群属于私域流量,而通过KOL或媒体合作获得的流量则属于公域。在线上渠道也是如此。
私域流量的获取依赖于公域,需要巧妙利用公域门店的接触点进行有效的转化。公域流量仍然是许多零售商的重要来源。在全渠道融合发展的今天,应该重视在线下和线上接触点的全面布局和运营,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一体化全场景触及和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服务,提升消费者的体验,进而增进顾客忠诚度,推动重复购买。
公域流量转化为自主可控的私域用户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域和私域之间构成相对关系,常常体现为“你的公域即是我的私域”和“你的私域便成了我的公域”的情形。